圖/shutterstock
北京—中國的企業正在透過發展輔助駕駛技術來在熱門的電動車市場上競爭。在H1上周開始的上海國際汽車展覽會上,電動汽車初創企業和中國科技公司紛紛宣佈了有關其駕駛輔助技術的消息
目前尚不清楚宣佈的任何功能有多強大,以及中國消費者是否想要購買它們。現行法規也限制了企業允許技術控制駕駛的程度。
但是,麥肯錫估計,到2035年,乘用車中的輔助和全自動駕駛系統可能會在全球產生3000億到4000億美元的收入。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
在最近的公告中,華為表示將升級其在高速公路上變換車道和停車的駕駛輔助系統,並擴展對城市駕駛的支持。該公司表示,其名為“華為ADS 2.0”的新產品單次成本為36,000元人民幣(5,218美元),或年費7,200元人民幣。
這項技術計劃首先在升級版Aito M5上推出-該車型將於6月開始交付-並在未來推向Avatr 11和Arcfox Alpha S。這三款電動車來自已經納入華為技術的品牌。
Li Auto宣佈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在中國100個城市向客戶推出駕駛輔助技術-該公司聲稱這項功能將“終身免費”。這是據CNBC翻譯的中文消息。
這些和其他公告跟隨了小鵬在最近幾周向上海的一些用戶推出駕駛輔助技術的推出。該技術聲稱只需要司機將手放在方向盤上,車輛就可以自行前往城市目的地,包括在紅綠燈處停車。小鵬的技術之前只在深圳和廣州可用。
這些城市的城市場景正在成為中國差別化的一個領域。
特斯拉在中國城市並未提供其駕駛輔助技術,這一功能在海外市場被行銷為“全自動駕駛”。中國市場上,特斯拉僅提供用於高速公路駕駛輔助的“自動駕駛”功能。
自動駕駛軟體草創公司DeepRoute.ai的CEO周騫上週在接受幾位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明年之前不提供[駕駛輔助技術],那麼將很難與競爭對手抗衡。”這是根據CNBC的翻譯得出的結論。
這家成立四年的草創公司在3月底宣佈,與“一個知名的汽車品牌”合作,將在今年向消費者推出最新的駕駛輔助軟體,該軟體與攝影機和其他硬體一起使用。
DeepRoute的一個賣點是取消“高清地圖”。這使得車輛可以在那些沒有技術參數的道路上使用駕駛輔助技術。
這是Xpeng和華為等汽車品牌正在追求的趨勢,也是特斯拉發展自動駕駛的策略。
埃隆·馬斯克的汽車公司專注於使用攝像頭和人工智慧來控制汽車,而不是大量依賴高清地圖。
高清地圖是自動駕駛公司(例如Alphabet旗下的Waymo)使用的技術,它可以提供城市街道的詳細圖像。但是,這些地圖需要在汽車上路之前創建。
這個過程會增加成本。DeepRoute的周騫估計,每輛車收集數據需要10萬美元,每年需要額外的3萬美元來運營,總成本約為20億至30億美元,不包括人工成本。
“作為一家新創企業,我們認識到,實現自動駕駛的唯一途徑是跟隨特斯拉的道路,”周先生表示。
他說:“因為作為一家新創企業,我們無法花費數十億美元來購買汽車和資料。Waymo可以這樣做。”周先生補充說,由於中國不斷修建道路,所以要為汽車不斷提供足夠精準的地圖是困難的。
對於消費者而言,自動駕駛技術是否太先進仍不明確。由於大多數人還沒有使用過這項技術,因此尚不清楚中國消費者是否足夠關注駕駛輔助技術。今年的市場重點是降價以吸引買家。
被認為是技術最先進的公司之一的小鵬汽車在推廣其輔助駕駛技術之前,第一季度的交付量大幅下降。行業巨頭比亞迪(BYD)淡化了自動駕駛技術。
蔚來汽車( Nio )首席執行長李斌告訴CNBC,駕駛輔助技術在用戶需求中排名相對較低。但他表示,一旦人們嘗試過這項技術,就會傾向於依賴它,這將幫助推動相對快速的採用。
不過,周先生指出,目前中國的討論主要由汽車公司和行業媒體主導,而不是消費者。
AutoR的執行主編張鋅表示,大多數具有先進駕駛輔助技術的汽車僅能在高速公路上運行,而能夠在城市街道上運行的少數汽車則更加昂貴。他說,只是簡單購買最先進的技術的消費者可能會發現他們最終沒有使用它。張鋅補充說,無地圖的駕駛輔助系統還沒有足夠的強大功能來完全取代地圖。
汽車公司對駕駛輔助技術的廣泛興趣部分來自於成本降低。總部位於上海的鐳射雷達(LiDAR)製造商Hesai為許多駕駛輔助系統提供裝置。CEO李佳明表示,就在幾年前,這些裝置的價格約為10,000美元,使它們“幾乎無法用於乘用車”。
現在鐳射雷達裝置的成本降至數百美元,他說,並表示今年預計將銷售數十萬個鐳射雷達裝置。李佳明上週告訴CNBC:“我們今年已經看到了巨大的動能。”
據該公司稱,Hesai在第四季度出貨超過40,000個鐳射雷達裝置,而去年同期僅為87個。季度淨收入同比增長近57%,達4.092億元人民幣,而營運虧損增加了65%,達1.401億元人民幣。
該公司的客戶包括Li auto和美國、德國的製造商。今年,Hesai宣佈與滴滴支持的自動駕駛卡車公司KargoBot和為華為製造汽車的Seres等公司簽訂協議。
延伸閱讀:【美股新聞】大眾汽車推出全新旗艦電動車ID.7,續航里程超過300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