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放大鏡短評
日本政府投資86億美元於熊本縣的台積電晶圓廠,不僅反映了國家戰略層面上對高科技產業的重視,也顯示了日本希望重返半導體產業領先地位的決心。加上最近日本央行利率正常化的動向以及股市改革,這對於投資人來說可能意味著日本半導體及相關產業的潛在增長機會。同時,美國政府計畫投資530億美元以扶植國內的晶片製造業和研發,這不僅有助於降低對亞洲供應鏈的依賴,也將協助美國先進製程的建立,增加對中談判籌碼。
新聞資訊
日本九州熊本縣-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日本政府砸下86億美元、在宛如40座足球場大的農地中,打造出一座晶圓廠。這是日本積極振興半導體產業的代表性成果。
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為了提升本國在晶片製造中的地位,不惜提供台積電超過30億美元補貼,並協助募集上千名員工建設廠房。這座由台積電子公司 JASM(Japan 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營運的工廠,預計將於今年如期開始量產。
與此同時,台積電也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興建晶圓廠,但兩者間存在一些差異。
拜登政府尚未承諾提供資金補助給台積電;台積電表示,將台灣專家調派至美國廠區也遭遇了阻力。此外,台積電並未如原先預定在今年內啟用該廠區,反而將時程往後推遲一年至2025年,第二廠區也至少再延後1年到2027年以後。
撇開兩座工廠規模不同、美國廠將生產更高階晶片的差異不談,仍無可否認的是,日本在政府指導高科技投資方面,無論經驗或資金上都勝美國一籌。相關人士指出,美國附加的諸多條件,拖緩了廠區建置的進度。
「我覺得覺得亞洲州地區有著獨特的快速節奏文化。」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執行長河合利樹如此表示。這家公司負責向台積電供應晶片製造設備。
然而,搶先完成不代表日本就能成為最終贏家。晶片需求變化無常,台積電仍得確保日本廠有充足的客戶。
1980 年代,日本是全球半導體製造龍頭。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前身 – 通商產業省,當年因主導日本成為汽車與電子產品出口大國而聲名大噪,甚至引發華府不滿。
「我猶記美國當年如何拼了命地試圖抑制日本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時任經濟產業省官員、現在的產業經濟大臣齊藤健回憶道。
90年代股市崩盤,讓日本的優勢不再。日本股市更直到上個月才重回1989年的高點。然而,經濟產業省對科技政策的影響力卻絲毫不減。
新冠疫情造成全球過度仰賴台灣製造高階晶片,又在北京持續挑起區域緊張的局勢下,更添隱憂。經濟產業省成功說服台積電,與合作夥伴索尼集團合作在日本設廠。
接下來,就是一場為了如期量產而發起的馬拉松。日本廠區在2022年4月動工,比鳳凰城廠大約晚了十個月。工程高峰期,約6,500人到日本九州熊本縣的小鎮來支援,日夜施工不間斷。
熊本縣知事蒲島郁夫回憶,營建公司老闆曾告訴他,這規模的工程通常需要十年才能完工。台積電調派數百名工程師與技術人員來協助廠區準備運作。參與該計畫的人士表示,許多從小看日本漫畫、電視節目長大的台籍員工,都樂意到日本工作。
美國這邊,上千名工人也在鳳凰城忙著興建兩座半導體工廠,總金額預計投資400億美元。然而,當地人才短缺、營建成本上漲,及與工會的糾紛,都導致了工程延宕。
台積電原計畫引進台灣籍工人支援興建廠房,但遭到專門從事水管施工的工會阻撓,該工會表示他們可以完成這份工作。去年十二月,台積電與工會達成協議:台積電會優先雇用當地人,但允許帶入有特殊經驗的台灣籍技工。
台積電與美國政府就補助款的談判也拖了年餘。去年一月,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暗示,政府補助將是台積電決定是否在鳳凰城第二廠生產高階晶片的重要考量。
自2021年以來,日本政府已撥付約250億美元支持晶片產業,並承諾將額外補貼第二座台積電廠,將總金額提高至80億美元左右。而規模大上六倍的美國,在《晶片和科學法案》下,則計畫投資530億美元來扶植國內製造業與研發。
美國致力恢復世界領先的高階晶片製造地位(將付出更高額的代價),而日本則主攻汽車晶片等特定類型晶片的製造。
台積電發言人表示,該公司正與美國政府穩步討論補助事宜,並在亞利桑那州廠區按時程進展,明年就可開始與台灣相同品質的量產。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也表示信心滿滿。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試圖進行的行動是開創性的。」她說,「我們會確保他們成功。」
延伸閱讀:
【美股盤勢分析】半導體類股下挫,四大指數僅道瓊收紅!(2024.03.14)
【美股研究報告】瑕不掩瑜!博通AI營收加速成長,回檔就是進場機會?
【產業動態】AI勢不可擋,X86、ARM、RISC-V三大CPU架構誰將成為市場主流?
【美股研究報告】雲端資安服務大廠 CrowdStrike 2024 財年獲利倍增,盤後暴漲逾 23%!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訢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