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美國近期就業數據顯現比市場預期差的結果,且聯準會在七月的會議決定維持現有的高利率,這在投資市場引起投資者擔憂經濟是否即將衰退。自 1929 年的經濟大蕭條以來,美國已經歷了 14 次官方認定的經濟衰退,這是經濟循環中反覆出現的現象。透過回顧美國經濟衰退的歷史,或許我們能夠更有依據的判斷經濟衰退發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結果。
什麼是經濟衰退?
經濟衰退是指經濟活動顯著且持續的收縮。當國內生產毛額(GDP)連續兩季出現負增長,市場廣泛將其視為經濟衰退正式開始的指標。
美國經濟研究局(NBER)通過觀察非農就業人數、工業生產量和零售銷售額等數據來衡量經濟衰退,但表示其沒有固定的量化規則。儘管如此,NBER 將經濟衰退定義為「經濟活動的顯著下降,遍及整個經濟體,並持續超過數個月。」
在過去的40年中,經濟衰退變得越來越少見,這可能是因美國聯準會逐漸了解如何應對及避免此現象發生。
回顧美國過去的經濟衰退
「羅斯福經濟衰退」(The Roosevelt Recession):1937年5月 –1938年6月
- 持續時間:13個月
- GDP跌幅:10%
- 失業率峰值:19%
- 原因和成因:1933年後,擴張性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幫助從 1929 開始的經濟大蕭條中恢復,但這些擴張性的政策也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1935-1937 年間,美國政府關注於削減預算赤字和降低通貨膨脹,先在 1935 年提高稅收,接著在 1937 年削減社會福利金,成功的將預算赤字從 GDP 的 5.4% 降到 0.1%。同時,聯準會在 1936 年將銀行的準備金要求提高了一倍,以防止「有害的信貸擴張」。美國政府過度強硬的政策最終造成經濟衰退,造成道瓊工業指數重跌 40%。最終直到美國政府恢復原先較低的準備金要求和增加政府支出 (公用建設) 美國經濟才出現好轉。
「勝利日經濟衰退」(The V-Day Recession):1945年2月–1945年10月
- 持續時間:8個月
- GDP跌幅:11.6%
- 失業率峰值:4.9%
- 原因和成因:美國政府在二戰結束後,因軍用需求大幅下降,政府開支在 1946 年下降了40%,1947 年下降了 38%,最終導致了經濟衰退。此衰退的嚴重程度仍存在爭議,因為戰爭時期的支出並沒有提升生活水平,因此軍用支出的縮減所造成的 GDP 負增長或許不該被視為經濟衰退。
「戰後緊縮經濟衰退」(The Post-War Recession):1948年11月–1949年10月
- 持續時間:11個月
- GDP跌幅:1.7%
- 失業率峰值:7.9%
- 原因和成因:美國戰後的繁榮某些方面可與 COVID-19 後的經濟復甦相提並論。隨著戰爭期間被壓抑的消費需求積壓和生產能力短缺,戰時的價格管控在戰後最終匱乏,在 1946 年中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在 6 月至 8 月通膨從 3.3% 上升至 11.6%,並在 1947 年 4 月達到 19% 的峰值。美國政府在 1947 年下半年做出反應,聯準會升息導致消費者需求降低,最終導致了相對溫和的經濟衰退。
「韓戰後經濟衰退」(The Post-Korean War Recession):1953年7月 – 1954年5月
- 持續時間:10個月
- GDP跌幅:2.7%
- 失業率峰值:5.9%
- 原因和成因:在韓戰期間,通貨膨脹率上升到 10%,而聯邦預算赤字從 1952 年佔 GDP 的 0.4% 增加到 1953 年的1.7%。以應對通膨,聯準會提高了利率,導致銀行貸款急劇下降,貨幣供應收縮。緊接著,隨著戰爭結束,政府削減了國防支出,軍事相關產業就業人數大幅減少,政府軍事相關產業的稅收也下降。高利率環境和政府支出的緊縮最終導致了經濟衰退。
「艾森豪經濟衰退」(The Eisenhower Recession):1957年8月–1958年4月
- 持續時間:8個月
- GDP跌幅:3.7%
- 失業率峰值:7.4%
- 原因和成因:韓戰結束後美國貨物出口激增,通貨膨脹從 1956 年 3 月的 0.4% 在一年內上升至 3.7%。以應對通膨,政府在 1957 年採取了緊縮貨幣政策,但在同一年亞洲流感爆發,導致全球超過一百萬人死亡及超過 2000 萬美國人確診。疫情加上許多國家採取了經濟緊縮政策,導致美國出口大幅下降。1957 年夏季,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警告經濟衰退迫在眉睫,並建議聯準會降息。然而,聯準會因對通膨的擔憂反而升息,隨後在秋季,政府甚至減少開支,最終使美國進入經濟衰退。聯準會直到1957年11月才降息,而總統直到 1958 年 3 月才向國會提出抗衰退計劃。
「滾動經濟衰退 」(The “Rolling Adjustment” Recession):1960年4月–1961年2月
- 持續時間:10個月
- GDP跌幅:1.6%
- 失業率峰值: 6.9%
- 原因和成因:「滾動衰退」是指某一產業的衰退的連鎖反應造成其他產業也衰退,最終導致整體經濟放緩。在此經濟衰退,汽車業是第一個放緩的產業,因為大量美國人選擇購買廉價進口車導致國產車需求大減。然而,有些經濟學家認為過高的利率才是此經濟衰退得者因。由於擔心通貨膨脹,聯準會將利率從 1958 年的 1.75% 在 1959 年底提高至 4%,並將其維持到 1960 年 6 月,這時政府支出也大量減少,最終造成經濟衰退。
「尼克森經濟衰退」(The Nixon Recession):1969年12月–1970年11月
- 持續時間:11個月
- GDP跌幅:0.6%
- 失業率峰值:5.9%
- 原因和成因:1960 年代尾聲,越戰以及美國國內政策導致政府支出激增,聯邦預算赤字從 1967 年 GDP 的1.1% 上升到 1968 年的 2.9%,而通膨從 1967 年的 3.1% 在 1970 年達到 5.3%。以應對通膨,聯準會將利率從 1968 年 3 月的 5% 在1969 年 8 月提升至 9%。而在1969年,尼克森總統宣布要在一年內將財政赤字在一年內從 198 億美元減少到 80 億美元。最終,高利率和政府支出緊縮導致了經濟衰退。直到1971年初,聯邦儲備局將聯邦基金利率降回4%以下,促進了經濟復甦。
「石油危機經濟衰退」(The Oil Crisis Recession):1973年11月–1975年3月
- 持續時間:16個月
- GDP跌幅:3%
- 失業率峰值:8.6%
- 原因和成因:這場經濟衰退始於阿拉伯的石油禁運,使原油價格翻了四倍。在此前美國經濟早已不穩定 (美元貶值、匯率系統崩壞,美國貿易和預算赤字,以及國內原油產量重挫),美國通膨從 1972 年 8 月的 2.4% 在一年內上升至 7.4%,使聯準會在 1972 年末到 1973 年中將利率翻了一倍至 10%,接著在1974 年上半年又提高至 13%,最終導致經濟衰退。經濟衰退結束後,通脹和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失業率在 1975 年 5 月達到 9%。
「能源危機經濟衰退」(The Energy Crisis Recession ):1980年1月–1980年7月
- 持續時間:6個月
- GDP跌幅:2.2%
- 失業率峰值:7.8%
- 原因和成因:為了解決上一經濟衰退後仍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寬鬆的貨幣政策在 1979 年初將通膨推高至 7.9%。隨後,伊朗革命導致石油價格翻倍,促使聯準會將利率從 1979 年 9 月的 10.5% 在 1980 年 4 月提升至 17.5%,最終導致經濟衰退。這場經濟衰退在 1980 年 8 月當聯準會將利率降回 9.5% 後正式結束,但當時通脹仍然很高,因此在正好一年後,另一場經濟衰退接著發生。
「第二能源危機經濟衰退 」(The Energy Crisis #2 Recession ):1981年7月–1982年11月
- 持續時間:16個月
- GDP跌幅:2.9%
- 失業率峰值:10.8% (經濟大蕭條後的最高紀錄)
- 原因和成因:1980 年底,通膨上升至 11.1%,促使聯準會在 1981 年7 月將利率提高到歷史性的 19%。經濟低迷加劇,失業率攀升,當時的聯準會主席沃克爾多次抵制了國會要求改變政策的提議,他認為那是當時居高不下的通膨的唯一方法。直到 1982 年 10 月,通膨才下降至 5%,但失業率直到 1983 年中仍然高於10%。現今大多數經濟學家今天都接受沃克爾當時的論點。
「海灣戰爭經濟衰退」 (The Gulf War Recession):1990年7月–1991年3月
- 持續時間:8個月
- GDP跌幅:1.5%
- 失業率峰值:6.8%
- 原因和成因:隨著利率下降,銀行開始提供廉價的固定利率貸款,但在1980 年代後期,因通膨聯準會開始升息,1989 年 3 月利率一度逼近 10%,這造成銀行借貸成本遠高於收入,最終導致紹千家銀行倒閉以及後續的經濟衰退。另外,在經濟衰退開始的一個月後伊拉克攻打了石油生產國科為特,其對石油價格造成的波動加劇了就業市場的動盪,在經濟衰退後失業率持續上升至 1992 年 7 月的 7.8%,五年後就業市場才回到原先的健康狀態。
「網絡泡沫經濟衰退」 (Dot-com Recession):2001年3月–2001年11月
- 持續時間:8個月
- GDP跌幅:0.3%
- 失業率峰值:5.5%
- 原因和成因:此經濟衰退始於網路熱潮的泡沫化。當時網際網路的興起使大量資金流入創投市場,當時只要公司名後有 “.com” 一詞與天馬行空的投資簡報都能輕易獲得大量的資金。最終,當投資者發現絕大多數新創公司都無法變現,許多原先市值上億美金的新創公司股票變壁紙,導致美國經濟衰退,那斯達克指數從 2000 年 3 月高點的 5000 點在後續三年暴跌 80% 至 1000 點。2001 年 9 月 11 日 的恐怖攻擊加劇了市場的動盪。
「大衰退」 (The Great Recession):2007年12月–2009年6月
- 持續時間:18個月
- GDP跌幅:4.3%
- 失業率峰值:9.5%
- 原因和成因:大衰退是自二大戰以來最長的經濟衰退,房價從 2006 年中期的峰值重跌 30%,標普500 指數也在2007 年至 2009 年之間重跌了57%。這次衰退始於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市場的崩潰。2000年代初的低利率環境和金融機構管制寬鬆導致高風險的次及房屋貸款過度增長,更慘的是金融機構將這些高風險貸款打包成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並在全球販售,將風險傳播到整個金融體系。當屋主開始無法償還貸款時,這些證券的價值暴跌,導致銀行和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這引發了金融海嘯,導致主要金融機構倒閉、信貸市場凍結和股市崩盤,最終引發了一場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
「COVID-19經濟衰退」(The COVID-19 Recession):2020年2月–2020年4月
- 持續時間:2個月
- GDP跌幅:9.1%
- 失業率峰值: 14.8%
- 原因和成因:COVID-19 衰退的發生是因為全球各國政府為控制病毒的傳播而實施了封鎖和限制措施。這些措施導致商業活動中斷,特別是在飯店、旅遊和零售等行業,造成 GDP 急劇下降和失業率飆升。因勞動力不足,全球貿易和供應鏈的中斷進一步加劇了經濟衰退。儘管這次衰退時間短暫,但經濟活動的迅速收縮使其成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經濟衰退的平均持續時間與發生頻率
根據 NBER 的數據,自 1857 年以來,美國經歷了34次經濟衰退,持續時間從兩個月到超過五年不等。平均來說,經濟衰退通常持續約 17 個月,而自 1980 年以來的六次經濟衰退平均持續不到 10 個月。
而美國通常每六到七年就會出現一次經濟衰退,但這是平均值,實際上經濟衰退之間的間隔可能只有一年,也可能長達十年或更長時間。
投資者可以怎麼準備?
投資者可以考慮將部分獲利較佳及風險較高的投資標的進行減碼,並增加個人資產現金的比例。在經濟衰退期間,資產價格(包括股票和房地產)往往會顯著下跌,持有足夠現金可以避免投資者為了意外支出在低價時賣出持股。此外,經濟衰退後股市皆會有顯著的復甦,持有足夠的現金可以幫助投資者在股價相對低點買入,並從後續的經濟復甦獲利。股神巴菲特所掌管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及在近期拋售大量美銀及蘋果持股,現金持有量來到歷史新高的 2770 億美元。持有更多現金可以增強你的財務安全,並在經濟恐慌時增加進行投資決策的彈性。
而如果投資者仍想在近期進入股市可以考慮投資消費必需品和公用事業產業。這些產業需求波動相對較小,且多有配息,因此在經濟衰退期間投資回報通常表現最佳。
目前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多高?
回顧美國歷史上的經濟衰退,我們發現除了接連三次因中東戰事所造成的衰退,美國的經濟衰退鮮少因相同的因素造成,同時,經濟衰退發生的頻率也顯著地降低。CMoney 研究團隊認為此現象源自於兩個主要原因。第一,美國市場在過去一個世紀的經濟衰退中不斷累積經驗,塑造了更完善的企業結構及避險機制,因此,美國市場會比先前更加穩定。第二,美國政府制定了更完善的監管機構及法規,聯準會也在過去經濟衰退的「實驗」中更加的了解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效果,因此,現今的美國政府會比過往更有效的避免及應對經濟衰退。
因美國市場和政府相較於過去更加的穩定且成熟,CMoney 研究團隊認為,除非有如 COVID-19 這樣意料之外的事件發生,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並不高,經濟放緩 (軟著陸) 仍是現在最有可能的結果。
風險
CMoney 研究團隊認為中東地區的衝突以及烏俄戰爭是造成美國經濟衰退最大的風險,兩事件皆有可能對油價造成可觀的動盪,且如果兩區域情勢同時惡化,後果恐不堪設想。
伊朗近期傳聞將攻打以色列,伊朗為世界世界第七大產油國,且兩國之間的國家 (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 也皆是產油大國,如果兩國衝突惡化或擴散至周邊國家,恐對油價產生波動,增加經濟衰退的風險。
烏俄戰爭已持續超過兩年,市場某種程度已經對此事件疲乏。但此戰爭對世界經濟的風險仍極高,俄羅斯是僅次於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的世界第三大產油國,如果戰事惡化或俄羅斯內政出現動盪,恐對油價產生波動,增加經濟衰退風險。
延伸閱讀:
【總體經濟】七月非農就業數據即將揭曉,今年降息三碼關鍵時刻!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