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單業務動能強勁,Fiserv步上高速成長之路,目前評價偏低,給予買進評等,目標價122美元
Fiserv於19Q3併購支付與收單業務商First Data後,重獲成長動能,這期間更是持續併購其它數位商家服務平台(像是今年10月併購的餐飲數位服務平台Bento Box),擴充收單業務品牌Clover與Carat的服務,讓Clover與Carat成為更全方位的收單平台,提供多樣化的加值服務,不僅可憑藉完整的服務吸引客戶,更有望透過加值服務提升收單業務的收益率(Yield rate)表現。後疫情時代,支付習慣往數位支付加速過渡,預估Fiserv 收單業務將乘此之勢,運用現有競爭力強勁成長,我們預估2022年收單業務將年成長15.0%至75.38億美元,是成長最快速的業務,帶動整體調整後營收至168.97億美元(YoY+ 9.4%),調整後EPS為6.40美元(YoY+ 15.0%)。
以預估之2022年調整後EPS預估,Fiserv目前評價位於16倍左右位置,是為近三年區間下緣,而我們看好經濟活動復甦,收單業務成長將帶動獲利上升,Fiserv有望挑戰19倍本益比,故給予買進評等,目標價122美元。
金融機構與商家背後的靠山Fiserv
Fiserv(FISV)是美國最大的金融科技服務商之一,是金融機構金流系統的技術砥柱,替金融機構提供包含轉帳、帳戶處理等幾乎所有業務的技術支援,每秒處理超過12,000筆交易,且觸手幾乎觸及美國所有家庭,向來為美國各大銀行背後最堅實的技術提供者。除了日常帳戶的軟體支援外,Fiserv也是銀行支付技術的主要供應商,包含帳單、預付卡、簽帳卡、信用卡等的銀行端支付都會使用Fiserv的技術。以往對數位支付生態的描述,常把Visa、Mastercard等支付網路公司稱為支付界的高速公路,那麼Fiserv就是支付界的銀行端交流道,讓銀行金流得以順利地走上或走下高速公路,目前市場主要競爭者為Fidelity Information Services(FIS-US)、環匯(Global payments,GPN-US)。
此外,Fiserv在2019年以股權併購收單機構First Data後,也成為全球最大的收單機構之一,且收單業務(Merchant acquirer,代替商家處理數位支付的收款事宜)躍居占比最高的業務,2020年營收佔比達37%,與支付業務並列,且明顯高於Fintech業務的20%。套用前面的比喻,收單業務好比支付界的商家端交流道,一般我們在商店中看到的刷卡機就是那條交流道,經由在機器或線上刷卡,商家的請款要求從之而出,並透過Visa、Mastercard等支付網路來到發卡行端,在此完成確認並放款,最後款項得以順利的輸送到商家端。對商家而言,收單機構的存在,讓他可以不必主動向銀行進行催帳,或是去做繁瑣的請款要求,一切都會由收單機構包辦完成。目前收單業務主要競爭者為摩根大通(JPMorgan,JPM-US)、FIS的Worldpay、環匯等。
併購First Data帶來強勁成長動能,綜效發揮下利潤率大幅擴張
在併購First Data之後,Fiserv完成了支付體系兩端的整合,不論是銀行向刷卡者確認並支付款項,又或者是商家向發卡行(Issuer bank)請求並收取款項,都為Fiserv所負責,在資料處理上得以發揮綜效,提升營收成長與利潤率表現。
雖然Fiserv原先的金融科技業務穩健,銀行端轉換系統所需的轉換成本較高,因而不容易被取代,但也因為銀行端較無新技術需求,產業趨於飽和,成長有限,在併購First Data之前,Fiserv 2013- 2018年營收CAGR(複合年均成長率)僅為3.9%。在2019年收購First Data後,Fiserv重獲營收動能,2020年營收年成長高達45.8%,2021年初迄今營收成長則高達8.6%,21Q3的累積調整後營業利潤率(扣除併購成本、併購後的無形資產攤銷的影響,較能反映現行業務的純粹表現)也從併購之前19Q2的32.1%上升1.1個百分點到33.2%。在收單業務強勢帶動之下,Fisev重回成長股之列。
然而,併購不只有帶來營收與獲利動能,也使Fiserv資產加重,資產總額6倍跳,從2018年的113億美元躍至2019年的775億美元,其中包含303億美元的商譽(Goodwill,併購時價金與被併購方資產的差額)以及155億美元的其它無形資產,除此之外,負債也因而新增近340億美元,增幅達378.8%,無形資產的攤銷與負債造成的利息驟增將導致Fiserv短期獲利承壓,但待陣痛期過後,獲利可望持續擴張。
非現金支付市場在後疫情時代加速擴張,有望帶動POS市場規模擴大,及加速銀行數位化
先前我們在Visa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過去幾年全球非現金支付市場成長十分迅速,2014- 2019年間非現金支付市場CAGR達12.5%,2020年又逢COVID- 19病毒來襲,加速非現金支付市場擴張,帶動非現金支付比例大幅提升。若商家只打算以現金進行交易,那麼POS終端系統對他們而言自然可有可無,但若商家希望能收取來自信用卡、數位錢包等的數位支付,POS終端則變得無比重要。根據Report Ocean、Grand View Research等眾多調研機構預期,POS終端市場在2021- 2026年將維持8- 10%不等的CAGR,乘著這波疫情對民眾支付習慣的改變,POS終端市場大幅成長之下,Fiserv的收單業務將維持高度成長。
除此之外,非現金支付趨勢不僅對收單業務有利,同時也將對支付業務形成挹注。Fiserv的支付業務主要可再細分為三塊,分別是信用卡、簽帳卡與數位帳單,占比分別為40%、33%、27%,當消費者選擇多以卡片進行支付,或是選擇多以數位方式處理帳單,將帶動數位化帳戶或帳單數提升,進一步挹注Fiserv支付業務營收。因此Fiserv的支付業務有望在此趨勢下享有高於過往的成長,本年迄今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5%,高於過去的3- 4%。
收單業務競爭力強勁! Clover在中小商家POS市場擊敗Square
講到服務中小商家的POS終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Square,正是Square發掘了中小商家在支付上的痛點,藉由提供低建置成本的解決方案,成功將中小商家納入數位支付的體系中。Fiserv身為中小商家POS終端領域的後進者,並沒有選擇完全複製Square的作法,而是擬定了差異化的策略。Square的優勢在於建置成本較低,但其僅提供最基本的收款功能,在員工、庫存、客戶管理等其它加值服務(Value-added services)收取較高額的訂閱費,因此適合需求單純,且營業歸規模較微小的商家;Clover硬體設備的建置成本雖然較高(但仍低於傳統),但在基礎POS機上提供較為完整的基礎服務,包含上述提及的三項功能,並僅在較為進階的功能上收取服務費,因此適合較有規模的中小型商家。
從商家成本的角度來看,當對商店管理的需求隨營業規模提升後,Clover會成為較適合的選擇,因為整體訂閱費用將較為便宜,除此之外,因為Square建置成本低,商家的沉沒成本也較低,轉換上心理負擔較輕。技術部分,First Data擁有多年收單業務經驗,累積數據量龐大,也有能力提供更完整的數據分析資料,因此較有優勢。綜合來說,Square很可能將自己拉拔長大的小型商家拱手讓人。若從毛支付額(Gross payment volume,經由廠商設備與服務進行支付的總額)來觀察兩者市占,21Q3 Clover的毛支付額為490億美元,但Square則僅417億美元,差距達17.51%。
美國經濟活動逐漸恢復,信用卡申請人數上升,就業數據充滿成長空間
根據Visa公布的10- 11月營運數據顯示,美國卡支付額數據早已遠遠超出疫情前水準,其中信用卡本季迄今已年成長達28%,簽帳卡部分也有19%增幅,除此之外,跨境交易數據也終於在經歷21個月後重新站回疫情前水準,本季迄今年增幅達53%。除了龍頭支付網路商營運數據亮眼外,11月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公佈的10月信用數據中,申辦信用卡者也大幅增加,過去一年曾申辦信用卡者占總人口達26.51%,最近2021年7- 10月辦卡比例也較去年同期增加21.40個百分比,美國信用卡市場短期動能明確。
美國勞動部最新的9月非農職位空缺數達1,043.8萬個,雖已較7月高峰低5.9%,但仍處於高檔,預估高檔將至少維持至年底,名目薪資將持續提升,帶動可支配所得上升,填補紓困退場的動能空缺。另外,美國民眾10月個人實質消費支出持續上升,儲蓄率回到疫情前的低水準,且失業率也持續下滑,民眾消費力道強勁。隨著美國民眾重返職場,就業數據估將有長足成長,可支配所得的增加將進一步刺激消費。信用卡數據的復甦與就業市場的龐大成長空間,將有望帶動支付與收單業務成長。
21Q3營運數據優於市場預期,收單業務雖失一北美大客戶但影響有限
Fiserv 21Q3營收表現亮眼,整體營收達41.63億美元(YoY+ 10.0%、QoQ+ 2.8%)。受惠於疫情影響趨緩,商家經濟活動漸恢復,三大收單平台Clover、Carat、Clover Connect強勢成長,收單業務營收年增18.0%達17.16億美元(QoQ+ 3.0%),其中Clover 雖失去一大客戶,影響原毛支付額達5%,但21Q3毛支付額仍年增47%達490億美元;Carat客戶數則持續增長,同時隨現有客戶步伐拓展營收,並也努力拓展線上EBT(Electronic Benefit Transfer,美國政府對中低收入者的食物補貼,持有者可於零售商處消費,類似於國旅卡),本季又新增50個商家於該平台上,收單業務整體支付額年增15%,收單業務結果在在顯示Fiserv在平台整合與技術提供的優勢。
21Q3金融科技業務表現依然穩定,大致與前季持平,該業務營收7.61億美元(YoY+ 4.7%、QoQ+ 0.9%);支付業務成長則相對不俗,營收達14.71億美元(YoY+ 6.1%、QoQ+ 2.4%),信用卡、簽帳卡兩子業務受惠於經濟活動加溫,信用帳戶與簽帳交易筆數皆有所上升,Fiserv提供的銀行間快速支付網路Zelle本季交易筆數上升75%。費用部分,因營收具規模,併購相關費用、員工遣散費用佔比降低,營業利益年增17.3%至6.36億美元(QoQ+ 0.3%),營業利益率年改善0.96個百分點至15.28%,且因稅負提列大幅小於去年同期,帶動稅後淨利年增至4.46億美元(YoY+ 61.6%),EPS 0.64美元(YoY+ 64.1%)。
受惠於自21Q2起的經濟活動復甦,預估Fiserv 21Q4收單業務、支付業務將表現亮眼
隨著各國政府疫情管制措施漸次鬆綁,經濟活動逐漸復甦,好市多(Costco,COST-US)、沃爾瑪(Walmart,WMT-US)、美元樹(Dollar Tree,DLTR-US)等大型零售商過去兩季都繳出別與以往的高度成長,且值得注意的是,該成績是在疫情紓困補助逐漸退場下所發生的,象徵經濟活動的強勁復甦,而中小商家的業績復甦又往往晚於大型商家,加上我們在Visa 10- 11月營運數據看到的強勁成長,我們認為Clover 21Q4將維持近50%的毛支付額年成長,且服務大型商家的Carat收單平台也將維持成長,帶動4Q21收單業務營收年增23%至17.76億美元(QoQ+ 3.5%);支付業務也將隨信用卡與經濟活動熱絡而有高於以往的成長,預估將年增6.5%至15.03億美元(QoQ+ 2.2%),調整後營收為40.65億美元(YoY+ 12.3%,QoQ+ 2.6%)。
公司宣布21Q4併購BentoBox,將帶來額外處理成本與費用,部分抵銷掉營收規模擴大的效果,故預估21Q4調整後營業利益將年增9.1%為14.05億美元(QoQ+ 3.6%),調整後營益率暨改善0.33個百分點至34.56%,帶動調整後稅後淨利至10.40億美元(YoY+ 17.4%、QoQ+ 5.4%), 調整後 EPS為1.55美元(YoY+ 5%) 。累計2021年調整後營收為154.39億美元(YoY+ 11.0%),調整後營業利益為51.86億美元(YoY+ 18.9%),調整後營益率33.59%,調整後EPS為5.56美元(YoY+ 25.9%)。
2022年預估疫情陰霾依舊,但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將逐漸淡化,Fiserv營收預料將維持高增長
進入2022年,就業市場預料將維持熱絡,可支配所得逐漸回升,消費力道可望持續熱絡,Covid- 19疫情引導支付習慣加速往數位支付過渡,P2P支付、數位錢包與卡支付等數位支付方式滲透率提高,帶動中小商家使用POS終端意願提升,也帶動支付業務表現。我們預估Fiserv 2022年調整後營收將年增9.4%至168.97億美元,且因營收規模擴大,調整後營益率擴張至33.78%,調整後營業利益57.07億美元(YoY+ 10.1%),調整後稅後淨利41.80億美元(YoY+ 11.6%),調整後EPS 6.40美元(YoY+ 15.0%)。
後疫情時代數位支付加速滲透,有利Fiserv的收單業務,銀行數位化需求也將因此高於以往,給予買進評等,目標價122美元
後疫情時代,數位支付成長增速,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最新的數位支付報告指出,2021- 2028年數位支付市場將以19.4%的CAGR成長,遠高於2014- 2019年的12.5%。受惠於此,中小商家終端POS需求將持續上升,Fiserv也推波助瀾,持續併購電子商務平台,像是於10月併購的Bento Box,期望藉由充實Clover的功能,吸引中小商家加入,我們認為Fiserv旗下的Clover可望以優異的成績繼續擴張,在超越Square的基礎上,繼續擴大用戶數與毛支付額,並以更多元化的增值服務提升收益率(yield rate)。
然而,因21Q3資本支出較高,導致Fiserv 自由現金流量比率僅58%(自由現金流/稅後淨利)大幅低於市場與公司預期,且也大幅低於去年同期的115%,影響投資人對於股票回購(Fiserv不發股利,而是以股票回購方式將獲利回饋予股東)能力的疑慮,因此股價自10/27法說會後已大幅回檔,以預估之2022年調整後EPS計算,目前本益比落在16倍左右的位置,位於近三年區間15- 28倍的下緣。然而我們認為短期資本支出增加應是為了長期動能添加燃料,我們看好Fiserv營運有望隨經濟活動復甦而增長,且受市場升息預期影響較小,故給予買進評等,並以區間中下緣的19倍本益比,給予目標價122美元。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訢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