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放大鏡短評
從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HPE) 即將公布的財報以及其與Juniper Networks的收購案來看,這些事件對整體科技股市場有顯著影響。首先,HPE作為伺服器與AI硬體領域的重要企業,其財報結果將直接反映出資料中心、AI伺服器及雲端基礎建設的需求。若HPE的財報超出預期,特別是在伺服器與AI市場的增長,將可能推動其他同類型公司如戴爾科技(Dell Technologies)與超微(AMD)等企業股價上揚。反之,若財報未達預期,則可能拖累整個伺服器及雲端硬體板塊,尤其是對於競爭對手如思科(Cisco)等企業的影響,可能會帶來較大的負面壓力。
此外,HPE與Juniper的收購案若遇到反壟斷挑戰,也可能讓市場對於其他大型科技並購案持謹慎態度,尤其是對於其他大公司如微軟(Microsoft)、谷歌(Alphabet)等正在進行或計畫進行的併購案件,可能會增加市場的不確定性。
個別公司影響分析
-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HPE)
HPE的股價目前面臨較大的挑戰,尤其是在財報公布前的市場預期中,若第四季財報未能如預期增長,可能會導致股價短期內回落。根據目前的股價走勢,投資者似乎較為謹慎,並且對於HPE的伺服器市場增長有所保留。不過,若HPE能如預期在AI伺服器領域有所突破,特別是新推出的AMD處理器伺服器能成功吸引更多大規模AI運算需求,則可能為公司股價帶來一定的上行空間。 - Juniper Networks (JNPR)
Juniper在HPE收購案的背景下,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於反壟斷部門的審查。若HPE的收購案遭遇司法部阻力,Juniper的股價可能會持續受到壓制。目前,Juniper股價已低於HPE的收購價,顯示市場對該交易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憂慮。若交易成功完成,Juniper則可能因合併後的市場地位提升而獲得長期的股價支持。 - 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
隨著HPE在伺服器領域推出新款AI伺服器,並採用AMD的處理器,AMD將從中受益。HPE對AI伺服器市場的樂觀展望,也為AMD帶來了額外的成長機會。若HPE的伺服器銷售增長,AMD的半導體需求將進一步推高,尤其是針對高效能運算和AI工作負載的需求,這對AMD的股價無疑是正面的利多因素。 - Cisco Systems (CSCO)
作為HPE在網絡硬體領域的競爭對手,思科的市場表現可能會受到來自HPE收購Juniper案的影響。若這宗交易成功完成,HPE與Juniper的合併可能會增強其在網路設備領域的競爭力,對思科造成壓力。思科可能會面臨來自HPE-Juniper合併後的新競爭者,在其原本的市場中搶佔更多份額,特別是在企業網絡基礎建設的需求上。
整體來看,HPE的財報結果及與Juniper的收購案將對整體市場尤其是科技股市場帶來不確定性,尤其是伺服器與AI硬體領域。短期內,HPE股價可能會在財報公布後面臨波動,反之,若能強勢增長,將可能帶動相關公司股價上漲。對於投資者而言,關注這些關鍵事件的發展,將有助於把握市場中的機會或風險。
新聞資訊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惠與 (HPE) 將於12月5 日週四市場收盤後公布財報。根據Visible Alpha的數據,大多數分析師對HPE的評級為「持有」,其中4名分析師給予「買進」評等,而6名分析師維持「持有」評等。分析師共識的目標價接近23美元,較週一開盤後的股價高出約8%。
2024年第四季預期表現
華爾街預計HPE第四季營收將達82.3億美元,同比增長12%。淨利潤預期為8.847億美元,或每股66美分,較去年同期的6.42億美元(每股49美分)有顯著增長。
BofA分析師對AI伺服器市場的看法
美銀(BofA)分析師對2025年AI伺服器市場充滿樂觀情緒,將HPE的目標價從24美元上調至26美元。分析師預測,HPE最新一季伺服器營收將增長33%,達48億美元,略高於分析師的共識。
各地區營收預期差異
HPE各大區域的營收預期顯示出不同的增長潛力。分析師預計「美洲」營收為33.8億美元,增長4.5%;「亞太區和日本」的營收預計為18.2億美元,增長15.7%;「歐洲、中東和非洲」的營收預期為29.7億美元,增長16.7%。
延伸閱讀:
【美股新聞】美超微危機解除,股價狂漲,現在是進場的絕佳機會?
【美股新聞】蘋果與百度AI合作遇阻,中國市場挑戰重重,恐拖累股價?
【美股新聞】Salesforce FY25Q3財報後大漲11%,股價再創歷史新高!
【美股新聞】AI 晶片需求激增,邁威爾 Marvell 強勁財報推動股價狂飆23%!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