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Nvidia
Nvidia 宣布了哪些產品與技術?
在CES 2025,Nvidia(NVDA)執行長黃仁勳展示了一系列新產品,包括新一代GeForce RTX 50系列顯示卡、專為AI研究者設計的個人AI超級電腦Project DIGITS,以及針對自動駕駛與機器人技術的Nvidia Cosmos。
Nvidia RTX 50系列顯示卡帶來AI性能飛躍,遊戲體驗再度提升
RTX 50系列有哪些核心創新?
Nvidia 在 CES 2025 上公布的 RTX 50系列 顯示卡,以全新 Blackwell 架構為基礎,融合最新 AI 技術,重新定義遊戲體驗,並將於1月30日上市。其核心特點包括:
- 全新 Blackwell 架構:
- 搭載第五代 Tensor 核心與新一代 CUDA 核心,性能比前一代提升至少 50%。
- 支援 DLSS 4 技術,透過 AI 幀生成技術提升遊戲流暢度與解析度。
- 突破性 AI 驅動技術:
- 新增的 幀預測技術 可精準預測下一幀畫面,減少延遲並提高細節。
- 支援更高精度的生成式 AI,讓遊戲中的角色表情與動作更加逼真。
RTX 5080 的規格與價格亮點是什麼?
RTX 5080 作為 RTX 50系列的次旗艦型號,憑藉強大的性能與突破性的價格策略成為關注焦點:
- 規格與性能:
- 記憶體頻寬較上一代 RTX 4080 提升 34%。
- 支援 16GB GDDR7 記憶體,適合高效能遊戲與影像處理應用。
- AI運算性能可達 1801 TOPS,足以支持 4K 高幀率遊戲體驗。
- 突破性價格策略:
- 售價僅 999 美元,比原先市場預期的 1,600 美元低近四成,成為中高階玩家升級的首選。
- Nvidia 希望以此價格搶占更大市場份額,對抗競爭者如 AMD 和 Intel 的顯示卡產品。
- 對比 RTX 5090 的性能差距:
- RTX 5090 雖然性能更強(運算性能達 100 TFLOPS),但售價高達 1,999 美元。
- RTX 5080 提供更高性價比,是不追求極限性能玩家的理想選擇。
RTX 50系列如何滿足不同層級玩家需求?
- 高端玩家:
- RTX 5090 是旗艦型號,提供最頂尖的性能,專為追求 4K 甚至 8K 超高畫質遊戲的玩家設計。
- 中高階玩家:
- RTX 5080 性價比極高,能輕鬆勝任主流 AAA 遊戲的高畫質運行,適合預算有限但追求高性能的用戶。
- 主流玩家:
- RTX 5070 定價 549 美元,性能超越上一代 RTX 4090,是入門高效能遊戲顯示卡的最佳選擇。
這些進步如何提升遊戲體驗?
傳統顯示卡以逐像素計算畫面,RTX 50系列則利用AI幫助生成整體畫面,提高細節表現與效能。比如,《PUBG》這類遊戲中的角色面部表情將更加生動,動態影像也更接近真實。RTX 5090的運算能力甚至支持玩家自行訓練AI模型並應用於遊戲中,開創嶄新互動體驗。
Nvidia 公布 Cosmos 世界基礎模型平台,加速機器人及自駕 AI 研究與應用
什麼是 Cosmos 世界基礎模型 (WFM)?
Cosmos 是 Nvidia 在 CES 2025 上發表的世界基礎模型平台,旨在透過結合真實世界數據與合成數據,為實體 AI(如機器人與自駕車)提供創新解決方案。這套平台的核心功能包括:
- 生成合成數據:
Cosmos 能根據指定的文字、圖片或影片輸入,生成「可控且高品質」的合成數據,模擬真實環境下的運作情境,讓機器人和自駕車能在虛擬環境中完成訓練與評估。 - 三類模型規模:
- Nano:適合低延遲與即時應用。
- Super:針對高效能基準設計。
- Ultra:提供最高畫質與逼真度,最大規模達 140 億參數。
- 多樣化的工具支援:
Cosmos 平台包括升級取樣模型、擴增實境視訊解碼器與用於責任使用的防護欄模型,能滿足不同應用需求。
Cosmos 如何幫助機器人與自駕車開發?
Cosmos 平台針對物理 AI 開發進行最佳化,重點應用包括:
- 自駕車 AI 訓練:
Cosmos 使用來自 2,000 萬小時的真實駕駛數據,模擬複雜的道路情境,例如交通事故處理或緊急車輛反應,讓自駕車模型經過充分測試後再上路。 - 機器人開發:
開發者可利用 Cosmos 提供的數據生成工具模擬工廠、倉庫等場景,快速建構與訓練機器人模型。 - 物理原則模擬:
Cosmos 支援根據氣候、動線與景物變化生成符合真實物理現象的影像,確保合成數據的可靠性。
Cosmos 與現有 AI 開發工具有何不同?
- 高效率標記處理:
Nvidia 提供工具如 NeMo Curator,能在短短 14 天內為 2,000 萬小時影片添加標籤,極大縮短數據準備時間。 - 快速數據轉換:
Cosmos Tokenizer 能將圖像與視訊高效轉為標記,壓縮率提升 8 倍,處理速度提升 12 倍。 - 可信 AI 與浮水印技術:
Cosmos 平台內建隱形浮水印技術,確保所有 AI 生成內容可被識別,且提供防護工具防止濫用。
哪些公司已採用 Cosmos?
目前包括 Waabi、Wayve、Uber、小鵬汽車等企業已經導入 Cosmos 平台,用於開發自駕車模型、管理影片數據或其他 AI 應用。此外,機器人公司如 Agile Robots 和 Neura Robotics 也採用 Cosmos,模擬複雜的工廠與倉庫環境。
Nvidia 推出 Project Digits 個人 AI 超級電腦,平價革命 AI 開發體驗
什麼是 Nvidia Project Digits?
Nvidia 在 CES 2025 發表了 Project Digits,一款專為 AI 研究人員、資料科學家與學生設計的個人 AI 超級電腦。這台桌面級設備使用全新的 Grace Blackwell (GB10) 超級晶片,提供高達 1 petaflop 的運算性能,能運行規模達 2,000 億參數的大型 AI 模型,為個人和小型團隊提供與資料中心級別接近的效能。
核心特色:
- GB10 Superchip 的性能與創新:
- 搭載 NVIDIA Grace Blackwell 系統晶片,結合 第五代 Tensor 核心 和最新一代 CUDA 核心。
- 包含 20 個高效能 Arm 核心,由聯發科設計,提供卓越的能源效率和連接性。
- 整合式硬體規格:
- 配備 128GB 統一記憶體,支援高效能運算需求。
- 最高搭載 4TB NVMe 儲存裝置,滿足大數據處理與模型訓練需求。
- 高能效設計:
- 使用標準電源插座即可運行,降低使用門檻。
- 支援兩台 Project Digits 串接,運行規模高達 4,050 億參數的超大型 AI 模型。
Project Digits 如何改變 AI 開發方式?
Nvidia Project Digits 的推出,大幅降低了進行大型 AI 模型開發的硬體門檻,提供與資料中心級別接近的效能:
- 模型開發與部署無縫銜接:
使用者可以在本地桌面開發、微調與測試模型,然後將模型部署至 Nvidia DGX Cloud 或資料中心,實現小型團隊到企業級規模的平滑過渡。 - 廣泛的軟體支援:
預載 Nvidia AI Enterprise 軟體平台,支援 PyTorch、Jupyter Notebook 等框架,還可透過 NeMo 框架 微調模型,為不同應用需求提供彈性。 - 數據處理與優化:
結合 Nvidia Rapids 加速資料科學處理,顯著縮短開發週期,提升效率。
Project Digits 如何造福 AI 開發者?
- 降低開發成本與門檻:
- 3000 美元起的價格,使更多小型團隊與學生可接觸到高效能 AI 開發工具。
- 單台設備即可完成原型設計與模型訓練,避免高昂的雲端運算成本。
- 創新與學術應用:
- 適合用於教育與研究環境,幫助學生與學者開發未來 AI 技術。
- 提供即時推理能力,助力原型快速測試與改進。
- 靈活擴展能力:
- 支援大型模型運算,對生成式 AI 應用(如自然語言處理與影像生成)尤為重要。
- 雙機聯動功能可滿足更高階需求,支援企業應用的快速擴展。
Nvidia 宣布 AI 驅動的汽車技術,DRIVE 平台與 Project Digits 領航未來交通系統發展
Nvidia 在 CES 2025 公布哪些汽車技術與合作?
Nvidia 在 CES 2025 中展示其 NVIDIA DRIVE 平台 和最新 DRIVE Thor SoC,結合 AI 訓練與模擬技術,助力自駕車、機器人計程車及智慧交通系統的發展。
1. 新一代 DRIVE Thor 系統晶片:
- 核心性能:
- DRIVE Thor 基於 Blackwell 架構設計,提供 1,000 teraflops 的加速運算性能,專為處理生成式 AI、大型語言模型 (LLMs) 與視覺語言模型 (VLMs) 設計。
- 具備 Arm Neoverse V3AE CPU,結合 Arm v9 技術,提供數據中心級別效能與安全性。
- 應用場景:
- 精準辨識行人與路況,適應惡劣天氣等自駕車關鍵情境。
- 支援生成式 AI 與多模態數據處理,使自駕系統更智能。
2. 現有 DRIVE Orin 平台的普及:
- Toyota 計畫在其下一代車輛上使用 DRIVE Orin SoC,搭載首個獲得ASIL-D安全認證的 DriveOS,為駕駛輔助功能提供穩定支援。
- Zeekr、Volvo 和 Rivian 等品牌在 CES 展示基於 DRIVE Orin 技術的車型。
3. 合作夥伴與新應用:
- Aurora 與 Continental 合作:
- 推出基於 DRIVE Thor 的無人駕駛貨車,目標在 2027 年實現量產。
- Arbe 雷達技術:
- 與 Nvidia DRIVE 平台整合,革新高解析度雷達數據的應用,提升安全性與感知能力。
- Imagry 自駕技術:
- 開發無需 HD 地圖的 AI 駕駛解決方案,適用於城市巴士與乘用車。
Nvidia Cosmos 平台如何加速自駕車發展?
Nvidia 的 Cosmos 平台利用生成式 AI 和合成數據,為自駕車與機器人提供高效的開發環境:
- 世界基礎模型 (World Foundation Models):
- 可根據文字、圖像或感測器數據生成符合物理規律的虛擬場景,模擬真實駕駛情境。
- 支援數據飛輪技術,將數千小時的實際駕駛數據轉換為數十億公里的虛擬駕駛里程。
- 合作夥伴應用:
- Uber 和 Wayve:使用 Cosmos 開發機器人計程車的 AI 模型。
- Foretellix:透過 Cosmos 整合 Omniverse Sensor RTX API,提升感測模擬精度。
- 實現高效開發:
- 結合 NVIDIA DGX 和 Omniverse 平台,從模擬到實體部署無縫銜接。
- 提供先進數據處理管道,加速自駕車系統的開發與驗證。
Nvidia Project Digits 如何為 AI 開發者提供便利?
Nvidia 的 Project Digits 是專為個人開發者設計的桌面 AI 超級電腦,為交通與 AI 領域帶來強大的運算支援:
- 硬體規格:
- 搭載 GB10 Superchip,配備最新 CUDA 核心與 Tensor 核心。
- 提供高達 1 petaflop 的 AI 運算效能,支援多達 2,000 億參數的語言模型。
- 靈活部署:
- 支援 NVIDIA DGX Cloud 和資料中心基礎設施,模型可在桌面開發後直接部署至雲端或大型運算環境。
- 結合 NVIDIA AI Enterprise 軟體平台,支持 PyTorch、Jupyter Notebook 等常見開發工具。
- 應用場景:
- 適用於生成式 AI 開發、語言模型微調以及智慧交通相關的 AI 解決方案。
- 支援雙機連接,能處理高達 4,050 億參數的超大型模型。
放大鏡觀點
Nvidia 在 CES 2025 的一系列發表,顯示其在 AI 與智慧交通領域的全面布局。RTX 50系列顯示卡將AI技術引入遊戲領域,顯示Nvidia以AI為核心的戰略方向。同時,產品定價策略從高端到主流全面覆蓋,有助於吸引不同層級的消費者。而從個人開發工具 Project Digits,到針對自駕車的 DRIVE 平台與 Cosmos,Nvidia 正將 AI 運算能力拓展至多層次應用,助力未來交通系統的落地。對台灣投資人而言,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也是 Nvidia 營收多元化的關鍵推力,值得密切關注。
Nvidia 1月 6 日收盤價為 149.43 美元,以預估 FY2026年Non-GAAP EPS可達 3.89 美元推算,目前輝達本益比為 38 倍,位於過往五年本益比31~81 倍的偏低位置。CMoney研究團隊看好Nvidia AI運算龍頭地位延續,且其產品及生態系應用有望擴張至工業機器人及自駕領域,未來獲利持續成長可期,故仍建議買進,目標價本益比 44 倍,目標價 171 美元。
以下為部分 Nvidia 供應鏈與受惠公司名單:
1. 主要 Nvidia 合作夥伴與供應鏈
1.1 智能代理與 AI 生態系統
代理管理與編排(Agent Orchestration and Management):
- LangChain(私有公司)
- Weights & Biases(私有公司)
- LlamaIndex(私有公司)
- Accenture (ACN): 全球知名顧問公司,支持 Nvidia 技術落地。
- Deloitte(私有公司)
- Infosys (INFY): 提供 Nvidia 技術的整合與管理解決方案。
代理平台與應用(Agent Platforms and Applications):
- Adobe (ADBE): 與 Nvidia 合作開發生成式設計應用。
- CrowdStrike (CRWD): 基於 Nvidia 平台提供網絡安全解決方案。
- Siemens(德國上市公司):專注工業應用與生成式 AI 開發。
數據平台(Data Platforms):
- Cloudera(私有公司)
- NetApp (NTAP): 為 Nvidia 平台提供存儲解決方案。
- Teradata (TDC): 支援 Nvidia 的數據管理需求。
1.2 自駕車與智慧交通
Nvidia 的 DRIVE 平台,包括 DRIVE Thor 和 Cosmos 技術,推動了智慧交通技術的發展。
汽車製造商與自駕合作夥伴:
- Tesla (TSLA): Nvidia DRIVE 平台的早期採用者,領先的電動車和自駕技術公司。
- Toyota (TM): 使用 Nvidia 技術開發下一代自駕車型。
- Volvo(瑞典上市公司):基於 Nvidia DRIVE 開發自駕輔助功能。
- Lucid Group (LCID): 高端電動車製造商,整合 Nvidia AI 技術。
- Rivian Automotive (RIVN): 使用 Nvidia DRIVE 平台開發電動自駕車。
- Waymo(Alphabet 子公司):專注於自駕技術與 Nvidia 合作。
- Aurora Innovation (AUR): 基於 Nvidia DRIVE 技術開發無人駕駛貨車系統。
- Nuro(私有公司):機器人配送公司,使用 Nvidia 自駕解決方案。
感測器與雷達供應商:
- Luminar Technologies (LAZR): 提供自駕車 Lidar 技術,與 Nvidia 技術整合。
- Cognex (CGNX): 提供視覺感測器,用於 Nvidia 自駕車系統。
- Hexagon(瑞典上市公司):提供感測與數字孿生解決方案。
1.3 機器人與工業自動化
Nvidia 的 Cosmos 平台助力工業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創新。
機器人製造商(Humanoid Makers):
- Boston Dynamics(韓國現代汽車子公司)
- Neura Robotics(私有公司)
- XPeng Robotics(小鵬汽車子公司)
CAE 與現實捕捉(CAE and Reality Capture):
- Ansys (ANSS): 提供模擬與數據捕捉軟體,支援 Nvidia 技術應用。
- PTC (PTC): 計算機輔助設計和數字孿生解決方案提供商。
- Rockwell Automation (ROK): 提供自動化與數字化解決方案,與 Nvidia 平台合作。
2. 其他受惠名單
2.1 台積電 (TSM)
- 作為 Nvidia 晶片代工合作夥伴,台積電為 Blackwell 架構晶片提供高階製程支持。
2.2 美光 (MU)、三星電子、SK 海力士
- 美光 (MU): Nvidia 的 HBM 和 GDDR 記憶體主要供應商,受 RTX 50 系列需求推動股價飆升。
- 三星電子(韓國上市公司):HBM 記憶體供應商。
- SK 海力士(韓國上市公司):HBM3 技術的領導者。
2.3 微星 (2377.TW)、技嘉 (2376.TW)
- 台灣的 Nvidia 顯示卡伺服器及筆電產品製造合作夥伴,有望受 RTX 50 系列熱銷帶動銷量增長。
2.4 Uber (UBER)、Aurora (AUR)、Waymo
- 自駕技術合作夥伴,使用 Nvidia 平台開發智慧交通解決方案。
結論與投資機會
短期投資機會:
- 美光 (MU): 因 HBM 需求激增,近期股價表現亮眼,後續仍具上行空間。
- 台積電 (TSM): 隨 Nvidia 技術擴展,台積電受益於高階晶片製造需求。
長期佈局標的:
- Tesla (TSLA)、Waymo (Alphabet(GOOG) 子公司): 受自駕技術驅動,未來成長潛力巨大。
- Luminar (LAZR)、Aurora (AUR): 自駕與 Lidar 市場需求增長,可望帶來長期收益機會。
Nvidia 的供應鏈與生態系統全面受益於其技術創新,建議投資者關注核心供應商及其相關合作夥伴的市場表現。
延伸閱讀:
【美股新聞】高通新AI晶片Snapdragon X登場,搶攻中階PC市場!
【美股新聞】輝達股價創歷史新高,AI需求激增推動全球半導體股飆升
【美股新聞】CES 2025前瞻,聚焦AI、數位醫療及汽車科技等三大主題!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