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放大鏡短評
若美國重啟「中國行動計畫」,預示著中美科技冷戰的升級,並對雙邊經濟合作帶來更大不確定性,特別是在電動車法案的影響下,全球新能源市場可能因供應鏈重新調整而面臨巨大挑戰,尤其是在半導體、電動車等核心科技領域。
對於依賴中國零件的美國電動車製造商而言,稅收抵免的取消將大幅增加成本,可能導致電動車價格上漲,進而削弱美國在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力。新的法規可能迫使企業重新調整供應鏈,轉而依賴其他國家的零件供應,將增加製造成本並降低生產效率。因此這些政策可能對美國消費者與企業都帶來不利影響,也可能削弱美國自身的產業競爭力,並對全球產業鏈產生連鎖反應。
新聞資訊
重啟「中國行動計畫」,應對中國間諜威脅
由德州共和黨議員蘭斯·古登發起的法案,旨在重啟2018年川普政府的「中國行動計畫」,專注於打擊中國在美國的間諜活動。該計畫旨在防止中國從美國竊取知識產權與機密技術,並加強對學術和實驗室研究人員的監控。此舉引起民主黨和白宮強烈反對,批評該法案會削弱司法部的執法能力,並可能對無辜的華裔學者造成寒蟬效應。
眾議院推動「中國周」,兩黨共識加強對華制衡
美國國會自9月9日復會以來,啟動了「中國周」,集中討論並通過了多達24項與中國相關的法案,涵蓋經濟、科技、國防等領域。這些法案多由共和黨主導,但獲得了兩黨支持,顯示出對華政策的跨黨派共識已經成形。法案內容主要針對中國在美國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特別強調防止中國滲透美國關鍵技術領域。若這些法案獲得參議院批准,將標誌著美國對中國的政策進一步趨於強硬。
限制中國零件電動車稅收抵免,影響新能源市場
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一項由共和黨議員提出的法案,禁止購買含有中國零件或組裝的電動車享受稅收抵免。此法案旨在減少中國在美國電動車市場的主導地位,並促使美國汽車製造商加強本土供應鏈。然而,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反對該法案,擔心其會破壞《通膨削減法》的稅收減免政策,並懲罰美國消費者和車企,削弱美國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力。
反中法案引發黨派競爭,對華政策博弈升級
隨著2024年美國大選臨近,國會兩黨在對華政策上的分歧逐漸顯現。共和黨推動一系列涉華法案,意圖挑戰拜登政府的對華策略,並借此鞏固其在選民中的形象。儘管拜登政府近期試圖穩定中美關係,如蘇利文訪華等外交舉措,國會卻加速通過多項針對中國的立法,顯示兩黨圍繞對華政策的競爭愈發激烈。這將加劇中美在經濟、科技和外交領域的摩擦,並可能在全球範圍內引發更大的地緣政治影響。
延伸閱讀:
【美股盤勢分析】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增,標普連五漲!(2024.09.16)
【熱門股】蘋果秋季發布會總整理!iPhone 16、Apple Intelligence 亮點一次看!
【熱門股】Palantir將納入標普500指數,盤後股價飆近8%!
【美股新聞】美中科技戰再獻新管制!嚴控量子運算與半導體出口!
【美股新聞】美中科技戰再升溫!美擬限制中國取得AI記憶體晶片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