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shutterstock)
*備註一:NVidia財報季度表達方式為FY22Q1:西元2021年2–4月、FY22Q2:西元2021年5–7月,依此類推,未特別標示即代表西元年
*本篇為NVidia FY22Q3季度報告更新,完整研究報告詳見 : 下半年資料中心開始拉貨,2 大產品為 NVidia 成長雙動能,營收可望雙位數成長!
NVidia不畏晶片短缺,FY22Q3仍繳出創新高獲利,年成長逾80%
近期NVidia公布FY22Q3財報,營收71.0億美元,YoY +50%/QoQ +9%,儘管受到全球晶片短缺影響,但NVidia仍在第三季交出亮眼的成績單,其中資料中心、遊戲和專業視覺化業務營收同步創新高。資料中心貢獻29.4億美元,YoY +55%/QoQ +24%,由於高毛利率的資料中心比重提升,從FY22Q2的36%提升5%至41%,直逼遊戲業務,使毛利率上升0.4%至65.2%,資料中心業務的增長主要來自全球七大超級計算中心(Super 7);遊戲營收32.2億美元,YoY +42%/QoQ +5%,佔FY22Q3營收約45%,受惠於消費性GeForce GPU產品熱銷,供不應求態勢延續,但因目前晶片供給有限,預期遊戲晶片需求將延續至Q4;而專業視覺化營收為5.8億美元,YoY +144%/QoQ +11%,成長動能主要來自商用筆電的媒體與娛樂需求。此外加密貨幣營收季減60%至1.1億美元,在晶片產能短缺下,NVidia優先供貨給業務比重大的資料中心和遊戲業務,加上前文所提及以太坊1.0進化成2.0後,挖礦顯卡需求將不斷下降,未來營收貢獻將微乎其微,比重不超過1%。
整體而言,NVidia營收和毛利大致符合先前CMoney所預估,不過營業費用未如營收成長而增加,導致營利和稅後純益高於預估15%。FY22Q3營業利益26.7億美元,YoY +91%/QoQ +9%;稅後純益24.6億美元,YoY +84%/QoQ +4%,EPS為0.97美元,YoY +83%/QoQ +3%,再創歷史新高。
NVidia主導元宇宙商機 預估FY23營收維持40%高度成長
展望FY23,延續先前看法,隨著人工智慧、邊緣計算應用廣泛,資料中心業務將持續受惠HPC需求成長,為了確保晶片產能供給無虞,NVidia表示於FY22Q3支付16億美元預訂明年產能,可從台積電21Q3財報看出端倪,台積電資產負債表中的其他非流動負債項目中季增約35億美元,猜測高機率是由NVidia所給付,加上Blue Field DPU-3將在2022年開始貢獻營收,因此上調FY23資料中心營收,從154.0億美元上調至177.6億美元,修正幅度達15%;遊戲業務受到晶片產能短缺影響,導致仍有玩家未獲得更換,在確保未來產能供給無虞之下,同時上調遊戲業務營收至163.7億美元,修正幅度達24%。
另外,影像仿真模擬平台Omniverse的發展有助於推動全球元宇宙應用,NVidia透過軟硬體結合的方式,提供業者即時協作平台,擴及產業多元,如設計、社交媒體、建築等。由於仿真的虛擬場景背後需透過晶片的高度運算合成,預期將推升資料中心業務,同時NVidia推出完善的Omniverse Enterprise軟體供業者使用。由於元宇宙剛在初期發展階段,未來相關業務將逐年放量,因此上調FY23全年營運預估,上修營收15%至382.3億美元,YoY+40%;不過對於Arm併購案恐未能如預期般順利通過,對此增添諸多不確定性,故下調研發費用預估,因此調高稅後淨利79%至172.2億美元,YoY+70%,每股盈餘6.81美元,YoY+69%。
ARM併購案還有得等 目前英國正執行第二階段審查
NVidia收購Arm現階段仍在等待各國批准,從目前最新進度來看,英國和市場管理局(CMA)進行為期24週的第二階段調查。由於第一階段調查後,該部門對於此次併購有壟斷嫌疑,需進行第二階段審查調查,看出英國政府對這次併購的重視;反觀中國政府和歐盟也尚未表態調查結果,故此併購應難在當初設定的目標2022年3月前完成。即使最終併購案未成,對NVidia本業影響甚微,無須過度解讀。
看好資料中心和遊戲2大業務成長動能延續,建議買進NVidia
根據NVidia 11/18收盤價316.75美元計算,目前本益比為47倍,由於NVIDIA過往五年本益比多處於5~96倍,目前位於中間偏下位置。考量NVidia看到資料中心和遊戲業務成長動能仍佳,且積極與上游半導體廠商預訂明年產能,預期將持續推升明年營收成長40%,加上元宇宙商機才在萌芽階段,未來將持續貢獻獲利,因此上修FY22/FY23每股盈餘從3.40/3.80美元上調至4.03/6.81美元,YoY +133%/69%。在產業前景明確且公司產能無虞下,可望推升本益比往上半緣靠攏,因此維持買進評等。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本文章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仍須謹慎評估,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