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PCE是什麼?
PCE指數(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rice Index,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是一個衡量美國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和服務價格變化的通貨膨脹指標。
它每個月會根據BEA(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美國經濟分析局)對個人消費支出的數據進行計算,這些數據來自美國人口普查局和其他政府機構的統計報告、行政和監管機構的報告以及貿易協會等私人機構的報告。
PCE指數有兩個分類:PCE指數,包括所有項目;另一項是核心PCE指數,排除了食品和能源價格。
簡單來說,它是一個衡量買東西變得比以前更貴或更便宜的指標,主要追蹤食品、住房、交通、醫療保健、娛樂和金融服務等要素,來使人們判斷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貴或便宜的程度。
PCE的組成?
2023年2月的PCE主要組成部分包括:
- 醫療保健(20.86%)
- 住房(包括能源)(17.37%)
- 娛樂(11.23%)
- 運輸(包括能源)(9.02%)
- 食品和飲料(7.18%)
- 金融服務(6.33%)。
但不是還有另一個觀察通膨的指標叫CPI嗎?那是什麼?
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費者物價指數)是衡量消費者支付的消費品和服務市場中的商品平均價格隨時間變化的指標。
CPI由美國勞工統計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BLS)計算,基於食品、服裝、住房、燃料、交通車費、醫療以及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購買的其他商品和服務的價格。
每項要素的數量相同,透過比較每次統計中,每項分類不同的價格,來計算市場價格變化量得出CPI,因此CPI也被廣泛用作隨時間總體物價水平變化的指標。
PCE跟CPI差在哪裡?
PCE和CPI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PCE包含的商品和服務範圍比CPI更廣泛。PCE包括家庭購買的所有商品和服務,而CPI僅包括一個固定的商品和服務組合。
PCE還使用一個公式來考慮價格變化時消費者行為的變化,而CPI使用的商品和服務組合隨時間不變。
兩者都是聯準會與市場重點關注的通膨指標。
為什麼聯準會重視PCE多過於CPI?
政府機關在進行統計時,PCE除了調查消費者購買狀況外,還會透過企業銷售狀況進行考量,因此雖然CPI也是參考指標之一,但PCE更受到聯準會重視。
聯準會在過去的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常稱利率會議)會議中達成共識,表示通膨的年增率維持在2%為健康的表徵,有助於經濟運轉。
若通膨指標大於2%過多,則表示通膨過熱,有可能透過升息來因應;若低於2%,可能表示經濟衰退,需利用降息來刺激消費。
經歷2022年通膨高峰,聯準會升息縮表使通膨漸穩,PCE、核心PCE年增率分別有望下降與持平
由下圖可以發現,在2021年以前,PCE年增率約有三年維持在聯準會認為健康的2%通膨率上下,而後,受COVID-19疫情影響拖累經濟情況。
2021年起,PCE年增率隨著強力降息刺激經濟,而大幅提升,直至2022年通膨達到高峰,聯準會因此開始升息與縮減購債、縮表來因應高通膨。
直至今(2023)年1月,PCE年增率回到5.4%,核心PCE年增率為4.7%;
根據克里夫蘭聯儲的通膨預測,即將於2023/3/31公布的PCE年增率有望進一步下降至5.1%,而核心PCE則持平在4.7%。
從月增率的角度切入,雖2月PCE仍處於增加的趨勢,但速度將較1月趨緩。
聯準會在FOMC會議後略調升全年PCE年增率預估,仍需觀察升息是否有效壓低通膨
根據CMoney研究團隊在2023/3/23出具的報告指出,聯準會的升息等貨幣政策逐步見到成效,而針對未來總經數據的調整,則是符合預期的方向。
目前市場預期2023/2的PCE年增率與核心PCE年增率與聯準會預估的全年表現仍有1~2個百分點的差距,因此,投資人仍需觀察後續實際上開出來PCE數據的表現來判斷聯準會升降息的腳步。
PCE指數開出後,市場的反應會是如何?
綜合以上各項指標與資訊來看,CMoney研究團隊認為台灣時間今日(2023/3/31)晚間開出的2月PCE指數將符合市場預期,而這將有望使股票市場受激勵走揚,因聯準會決定利率政策的依據,將會仰賴此項指標。
根據利率點陣圖所示,今年聯準會預估將再升一碼,而聯準會主席鮑威爾也表示今年沒有降息的打算。 依照我們的預測,PCE年增率數據與市場預期相符,將有望進一步提升投資人信心,表示升息的政策奏效,有望使聯準會對於貨幣政策的態度更往鴿派靠攏。
(延伸閱讀:【總體經濟】FOMC會議結果出爐!鮑爾會後記者會發言引發美股尾盤收黑,後市如何看待?)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訢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