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導體行業蓬勃發展的2021年,Intel的營收增長卻幾乎停滯,顯見在與AMD與Nvidia的競爭中市場份額正不斷流失,今年三星也擠下Intel成為全球半導體公司年度銷售額之首,若觀察前五名的公司,三星、高通、美光與SK Hynix營收年增均達雙位數,而排名第二的intel存續業務營收增長僅達0.5%。
雖然我們認為當前的管理層正帶領Intel營運重回正軌,也樂觀看待Alder Lake系列處理器、 Alchemist 顯卡等市場反響良好的產品將強化其市場競爭力,但IDM 2.0龐大的資本支出將持續使利潤率承壓,也拉低了2022年獲利展望,因此雖然Intel當前估值相對便宜,我們對股價表現依然持保守觀點。
半導體
博通(Broadcom)傳涉嫌強迫三星電子等製造業者簽訂不平等合約,南韓公正交易委員會相關人士表示已提交對博通制裁的審查報告意見,報告內容為博通身為智慧裝置零組件企業,涉嫌施壓南韓製造商,簽訂不平等長期合約,未來可能對博通進行裁罰。
IC Insights指出,因為記憶體市場復興以及Intel相對平淡的業績表現,讓三星再次取代英特爾成為全球第一大半導體業者,而且這個領先態勢是從2021年第二季就持續,三星2021年銷售額預計達到近831億美元,預測其2021年度銷售額較2022年成長34%,比排名第二的Intel營收多75億美元。
華爾街分析師認為,當前的inte除了利潤率下降之外,這家晶片製造商還面臨PC供應過剩的威脅,表示此趨勢將衝擊其業務部門。
2021下半年,類比IC兩大龍頭德州儀器(TI)與亞德諾(ADI) 分別於7月及11月向客戶發出了漲價通知,理由為反映原物料成本在當前及可預見的未來中持續走揚,兩家公司也於年末總結時對漲價問題進一步說明,認爲這是結構性而非周期性調整,點明了漲價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聯,也展現了類比IC大廠優秀的成本轉嫁能力。
我們認為德州儀器的營運模式於通膨走揚、美聯儲態度轉鷹的2022年更顯優勢,壟斷性的產業地位與超過80%的自給率使其擁有優秀的定價能力,也較不受依然動盪的供應環境影響,雖然近日公布財報、財測俱佳,股價依然伴隨大盤轉弱,本就相對偏低的估值已進入歷史區間下緣,長線投資人可考慮適度加倉。
昨日美股開高走低,四大指數收盤全數下跌。受惠美國Q4 GDP季增年率6.9%,遠優於市場預期,且上週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為近一個月來首次出現下滑,激勵四大指數早盤全面開高。不過,聯準會加速升息和縮表的預期持續影響市場投資氛圍,加上企業財報好壞參半的表現,以權值股特斯拉和Intel領跌大盤,分別下跌11.6%和7.0%,拖累汽車、半導體等相關族群表現弱勢,抹平早盤漲幅,終場四大指數由紅翻黑,其中費半指數跌幅最為悲慘,大跌近5%。在標普11大類股表現方面,以能源、公用事業類表現較佳,非核心消費、房地產類則走勢疲弱,下跌逾1.5%。
研究機構 DSCC 指出,未來幾年面板產能成長率將再次降到個位數水準,從 2021 年的增加 11% 降至 2022 年產能面積增幅約 7%,2023~2025 年產能年增率都在 5% 上下。而中國市佔率將在 2022 年突破 7 成,台灣面板廠市佔率則小幅滑落到...
德國半導體製造商英飛凌(Infineon)預估,晶片短缺問題有望在2022年夏季開始改善,並有望在明年結束,英飛凌汽車部門負責人Peter Schiefery 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認為公司將能夠在2023年滿足市場的需求。Peter Schiefery也表示,為了滿足不斷成長的需求,英飛凌計劃擴大產能,包括於2021年落成、投資16億歐元(約18億美元)興建的奧地利Villach半導體工廠。
IDC預測2021年雲端基礎架構(包括公有雲和私有雲)支出將比2020年成長8.3%,達到718億美元,公有雲基礎架構支出預計將年成長7.2%,全年達到497億美元,私有雲基礎架構支出預計將成長10.7%至221億美元。而非雲端基礎架構在經歷兩年下滑後預計將成長1.9%至584億美元。
ASML日前公布財報,除了繳出亮眼的2021年第四季度成績外,也給出了正向的2022年營運展望,雖然短期在營收遞延認列與研發成本上揚等因素下,2022年第一季度財測數據不盡理想,但在台積電、Intel、美光與三星等主要客戶皆積極擴產的情況下,當前市場對於EUV及DUV的需求遠超ASML的產能支應,產能滿載的情況將一路延續至2023年,公司管理層也給出了全年營收成長達20%的預期,並表示毛利率將隨著High NA EUV技術發展走升,獲利前景無慮。
結合台積電上週發布的財報,我們認為2022年半導體產業前景依然樂觀,雖然市場增速將較爆發性上漲的2020、2021年放緩,但在美聯儲態度轉鷹、那指回測年線的市場環境下,逢低佈局營運護城河寬廣、獲利穩定成長的個股,不失為適合長線投資人在2022年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