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墨總統進行了友好的會談,未直接討論關稅,重點集中於移民與毒品問題。川普提出的25%關稅威脅,市場認為可能是針對美墨加協議的談判策略。
關稅
川普勝選後或重啟貿易戰,高關稅風險擴及台灣等亞洲出口國,科技供應鏈可能重組。
拜登政府再度推延對中國徵收高額關稅的最終決定,需要更多時間審查業界意見。此舉加劇美中貿易緊張局勢,並引發美國企業對成本上升和全球競爭力削弱的擔憂。
歐盟執委會7月5日開始對進口到歐盟的中國製電車徵收17.4%到37.6%的暫繳稅,有望在未來幾年增強特斯拉相較於比亞迪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優勢。
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反補貼關稅,顯示出全球電動車市場競爭加劇,各國紛紛採取措施保護本國產業。此舉引發中國政府和汽車行業的強烈反應,強調該措施違反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
美國貿易代表(USTR)向白宮建議對中國製造的GPU、主機板和電腦機殼維持關稅,這項建議被稱為「Billing Code 3390-F3」。該關稅將對上述中國製產品徵收25%的稅率。這些關稅最初在前總統特朗普任內於2020年提出,但多次延遲實施,包括今年一月。然而,隨著USTR的建議,這些中國製產品似乎最終將面臨更高的稅率,使中美貿易更為困難。
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大幅加稅,涉及電動車電池、晶片和醫療產品等,可能引發中美新對峙。
美國拜登政府計畫對中國戰略行業徵收新關稅,其中包括電動車、半導體和太陽能設備等領域。
墨西哥因美國壓力,暫停對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的投資獎勵。
印度考慮降低高端手機元件進口關稅,以提升蘋果等公司競爭力,促進印度手機出口。政府官員希望在2月1日聯邦預算中確定減稅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