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Visa財務季度、年度表達方式為:2023財年第1季為2022年10- 12月、2023財年第2季為2023年1- 3月,以此類推。
*全篇財報按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計算,由於non-GAAP剔除了一次性、非常規等項目,更能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
Visa股價處在下降軌道中觸底反彈,趨勢短多長空
VISA 2022財年受惠疫情後國際旅遊的復甦,營收及獲利成長耀眼,分別年增22%及27%。惟未來需面對俄羅斯業務及強勢美元的考驗,預期將影響2023財年營收動能,且消費者交易行為趨於穩定,Visa處理交易筆數月增幅度趨緩,預期2023財年營收僅年增高個位數。
技術面部分,Visa目前處於下降軌道當中,在下方趨勢線形成小W底後展開反彈,可留意短線續攻機會,惟趨勢上屬於短多長空,因此建議先行觀望。
Visa有四大營收來源,客戶激勵獎金為營收減項
Visa (NYSE: V) 為全球科技支付龍頭,成立於1970年。目前營運版圖橫跨全球200多個國家,同時也以PLUS品牌經營全球ATM網路,持卡人得以在超過200個國家的ATM提領現金。
Visa主要營收項目包括服務收入、資料處理收入、跨國交易收入及其他收入,以上總和為總營收,而客戶激勵獎金(Client incentives)則為營收減項,總營收減去客戶激勵獎金便是營收淨額。各項目主要業務如下:
一、服務收入:Visa根據交易金額向收單行及發卡行收取服務費,比例依卡片種類及等級而不同。
二、資料處理收入:由於Visa會處理發卡行及收單行之間的授權、清算及結算,Visa會依據交易筆數(Processed Transactions)收取資料處理費。
三、跨國交易收入:持卡人至發卡行所屬國以外的國家消費時,Visa根據交易金額收取之手續費。
四、其他收入:銀行使用Visa品牌之授權費、諮詢服務以及客戶解決方案等增值服務。
五、客戶激勵獎金:VISA付給銀行經銷Visa產品的激勵獎金,以提高持卡人消費金額及筆數。
Visa 2022財年受惠疫情後國際旅遊的復甦,獲利成長吸睛
- 2022財年第4季營收年增近2成達77.9億美元,優於市場預期的75.5億美元,主因旅遊需求強勁,帶動跨國交易收入維持年增超過5成的高成長。客戶激勵獎金年增約11%,佔總營收比重僅季增0.5個百分點至26.8%。
- 2022財年第4季稅後淨利為40.9億美元,年增16%;EPS為1.93美元,優於去年同期的1.62美元,也勝於市場預期的1.87美元。
- VISA受惠疫情後國際旅遊的復甦,跨境交易總額年增近4成,加上支付總額年增15%,處理交易筆數年增17%,驅動2022財年營收年增22%,達293億美元;稅後淨利為160億美元,年增24%;EPS也由去年5.91美元成長27%至7.50美元。

資料來源:VISA
Visa未來面臨兩大變數,加上處理交易筆數增幅趨緩,預估2023財年營收僅小幅成長
展望VISA 2023財年,俄羅斯業務及美元將成為未來營收的兩大變數:1) VISA自2021年3月開始中斷俄羅斯的營運,因此預期2023財年上半年將影響營收成長率約4個百分點以上。2) 強勢美元下,Visa在2023財年將持續面臨匯率的考驗,預估2023財年第一季將影響營收約5個百分點,第二季約4.5個百分點,隨後下半年陸續緩和。
此外,處理交易筆數自去年4月見頂後,其月增率回復常態,且逐漸趨緩 ( 如下圖 ),雖預期成長態勢不變,但2023財年的營收年增幅度將趨緩,預估Visa 2023財年營收僅高個位數年增率。

資料來源:VISA
Visa目前屬於短多長空階段,等待突破下降軌道
技術面部分,VISA自去年7月觸頂後進入下跌階段。2022年上半年力守在185~190美元關鍵支撐,然而9月週線連3黑一舉跌破支撐,下降通道趨勢因而延續。
從日線角度來看,近期股價碰到下方軌道的支撐位子,出現小W底型態後展開反彈,目前關鍵壓力則落在前波高點及上方之下降趨勢線結合而成的阻力205~210美元附近,目前屬於短多長空的階段,可留意短線續漲的機會,但中長期除了俄羅斯業務及強勢美元因素,加上經濟放緩下預期整體交易筆數成長率下滑將延續,仍建議先行觀望,等待突破下降軌道再觀察布局時機。

資料來源:CMoney

資料來源:CMoney
延伸閱讀:
【美股研究報告】VISA受惠跨國交易收入大增,FY22Q3財報亮眼,面對高通膨時期,未來成長動能依舊?
【美股研究報告】 美國運通 22Q3 新發卡量創新高帶動營運強勢增長,本益比偏低是進場時機嗎?
【美股技術分析】 Google母公司Alphabet盤後大跌,大家耳熟能詳的科技巨頭怎麼了?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訢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