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全篇財報數字依循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
EVgo專攻直流充電服務,目前主要營收來自零售充電服務
EVgo(EVGO)專攻直流充電服務,2010年成立於加州洛杉磯,2021年7月在那斯達克掛牌上市,同月EVgo亦收購Plugshare,意在取得充電樁搜尋平台Recargo,此平台開放私人充電樁擁有者將充電設施放置到該平台,特別是較偏遠的地區,如此EVgo無需自行建置充電樁亦可拓展市場。硬體方面,EVgo將建置充電樁的工作主要外包給台達電(2308)及丸紅株式會社。EVgo目前以美國為主要市場,截至22Q3公司有2,625隻充電樁。目前公司主要營收來源如下:
充電服務(22Q3營收佔比為58%): 若以客群細分可再分為零售客戶、車廠客戶、商用客戶:
- 零售客戶係指EVgo安裝在公共場合的充電樁,散客充電帶來的收入,主要安裝場所有高速公路休息站、公園、賣場、餐廳等,此類別收入過半,是EVgo重要營收來源。
- 車廠客戶包含: 1)車廠贈送給電動車買家的充電點數;2) 車廠客戶的充電收入;3) 車廠建置充電樁的建置收入及後續維修服務收入。EVgo目前重要合作夥伴有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GM)、日產Nissan。2020年EVgo與通用汽車簽訂協議,將在2025年底完成建置2,750隻充電樁,後又追加到3,250隻(PFJ計畫)。
- 商用服務則是公司和車隊或共享汽車公司簽約,旗下汽車的充電收入,重要客戶有Lyft、Uber。
輔助收入(22Q3營收佔比為27%): 係為EVgo旗下充電樁相關的軟體服務帶來的收入。
監管收入(22Q3營收佔比為11%: EVgo透過購買綠色能源,如風能與太陽能,作為充電站的電力來源,獲取碳權,再將其售出作為額外營收來源。
網路服務收入(22Q3營收佔比為4%): 主係為Recargo平台上的廣告收入。
Lv 3充電樁效率佳,預計將可逐步取代Lv 2充電樁,直流電充電前景看好
根據充電速度及輸入電壓,美國充電樁大致可分為3個等級: 由於Level 1充電樁功率較低、充電時間長,已逐漸式微,目前市場的主流是Level 2交流電充電,最慢6小時即可充飽電,換言之駕駛人晚上在家充電,隔日即可正常使用,可以滿足一般小客車的充電需求。然而1) 隨電動車將逐步滲透到其他更耗電量的車種,如休旅車、皮卡、公車等等,消費者對充電效率的要求更高; 2)不論是共享汽車或大眾交通等運輸服務業者,時間就是金錢,希望充電時間越短越好,而直流快充最慢可在1個小時內充電完畢,快者甚至可在15分鐘內完成,較能符合運輸業者需求; 3)同樣基於快速的充電速度,直流充電樁最能解決里程焦慮問題,適合安裝在車水馬龍的高速公路休息站上,提供往來的旅客一邊休息,一邊讓汽車充電準備再次上路。基此,CMoney研究團隊認為,Level 3直流充電樁將會逐步取代Level 2充電樁。EVgo預估,直流充電的需求從2021年到2030年,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達到74%,其中預期車隊客戶的充電需求成長將高於零售客戶充電需求。
直流充電市場目前以特斯拉獨大,EVgo選擇自建充電設施,雖初期較慢轉虧為盈,但看好後續拓展市場,隨電動車銷量成長改善獲利能力
以充電轉接頭的分類來看,目前市面上主要可分為三種轉接頭日系車廠主要採用CHAdeMO充電轉接頭(但在美國還是使用CCS),歐美非特斯拉車廠則大多採用CCS轉接頭,特斯拉則是採用NACS(原名為Tesla TPC),特斯拉日前開放充電轉接頭,希望成為繼CCS另一個充電標準。目前特斯拉快充站(Supercharger)、EVgo是北美目前兩間唯一可以同時支援三種充電頭的廠商,意即消費者不須購買額外的轉接頭即可充電,方便性較高。 再以直流充電樁數量來看,目前市場上以特斯拉一家獨大,其他廠牌充電樁數量以EVgo、ChargePoint較為接近,但兩間公司營運模式並不相同。EVgo選擇自建充電站,為充電樁所有權擁有者,主要營收來源包括零售、車隊、車廠客戶的充電收入;然而ChargePoint則是以輕資產的模式經營,以賺取為一般家庭安裝充電設備的服務收入,以及後續維修保養的收入,公司本身並不擁有充電樁所有權。CMoney研究團隊認為,在營運初期,由於ChargePoint並不擁有充電樁,故無需擔心起初微薄的營收被龐大的折舊費用壓垮,故預計能較快轉虧為盈。然而因EVgo選擇自行建置設施,並非由合作夥伴背負折舊費用,故車隊、車廠和EVgo的合作意願較高,比起ChargePoint一間一間的和家戶簽訂協議,EVgo更能夠更快速的拓展市佔。此外,2021年底美國電動車銷量僅為63萬輛,國際能源署IEA預計2030年美國電動車年銷量將可達310萬輛,電動車銷量成長帶動的龐大充電需求,有利於EVgo賺取充電收入的商業模式,故預計EVgo獲利能力將能隨著電動車銷量成長獲得改善。
圖片來源: EVEXPERT
註:此圖為簡化版本,並無放上其他衍伸的新款充電頭,如CCS 2等。
各大法案加持,有利EVgo營運,惟須注意供應鏈問題、原料人力成本上升風險
美國政府於2021年通過《基礎建設法案》(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Infrastructure),其中150億美元將用於補助電動車及建置充電樁,2022年又再通過《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期望於2030年前安裝50萬座充電樁,此二法案皆有利於EVgo拓展營運據點。此外,《加州低碳燃料法規》(Low Carbon Fuel Standard, LCFS)可以讓購買太陽能、風力發電作為電力來源的EVgo獲得碳權,可以在碳權市場上交易,獲得額外收入。綜上,各大法案皆有益於EVgo營運。
然而短期內,因2022年缺料問題尚未完全解決,EVgo充電樁完工時間遞延,與通用汽車合作的PFJ計畫今年恐無法達標,短期內電動樁的數量增加可能趨緩。此外受到通膨及美國缺工潮影響,EVgo建置充電樁的原料及人力成本上升,對公司的獲利能力不利,皆是投資人短期需要注意的風險。
EVgo 22Q3 受挫於供應鏈受阻、碳權價格走跌、原料及人力成本上升,營運狀況不如預期
EVgo 22Q3營收為1,051萬美元,季增15.8%、年增70%,低於市場預估的1,300萬美元,主因為 1)供應鏈問題導致充電樁建置進度落後,減少營收挹注 ;2)由於平均一台電動車可貢獻10個單位的碳權,隨著電動車銷量增加,碳權的供應也隨之上升,造成碳權價格走跌,故拖累EVgo碳權收入,連帶整體營收表現不如預期。獲利方面,除了較低營收的影響,由於7-9月因美國電力公司進行較多電力運輸工程,為10-12月冬季較大的用電需求做準備,導致EVgo電費成本上升,加之前述原料及人力成本上升的問題,EVgo獲利表現不佳,毛利與營業利益虧損皆擴大,稀釋EPS為-0.19美元。
EVgo在9月推出Autocharge+服務,消費者在EVgo應用程式上註冊後電動車條碼、付款資訊後,每次充電時系統會自動辨識這台車,並連接到付款手續,駕駛充完電即可離開充電樁,促進消費者充電的方便性, 毋須像以往需要拿出現金、信用卡、抑或是手機支付充電費用。目前這項服務不論是特斯拉,或是搭載CCS充電轉接頭的電動車駕駛皆可使用。
EVgo 2022年雖營收成長,但因下半年供應鏈尚未恢復及龐大銷管費用,獲利表現較差
22Q4,受惠於與通用汽車合作PFJ計畫大力挹注充電營收,預計22Q4營收將為全年高峰。惟需留意因監管收入的計算方式大致為碳權單位價格乘電網吞吐量(可想成充電樁總用電量),CMoney研究團隊認為,隨電動車銷量增加,碳權單位價格走跌為已為趨勢,然而短期內因電網吞吐量增加量尚不能彌補碳權價格下降,故預計短期內監管收入佔比將持續下降,預期EVgo 22Q4整體營收季增108.4%、年增207.6%達220萬美元。出色的營收表現預計亦可推升EVgo獲利表現,預計EVgo 22Q4毛利可轉虧為盈。然而因為公司尚在營運初期擴張階段,銷管費用隨著營收上升增加,故營業利益尚無法轉正,但相較22Q3得以改善,在不考慮擔保負債估值變動的情況下,預計稀釋EPS為-0.14美元。
回顧EVgo 2022年表現,2022上半年EVgo持續受惠電動車銷量成長帶動的充電需求,然而下半年因供應鏈不順,EVgo擴張速度被迫放慢,連帶營收表現低於預期,獲利表現亦較上半年差,故預估2022年營收為4,920萬美元,年增121.4%,毛利相對2021年虧損縮小,但因為龐大的銷管費用,營業利益虧損擴大,預計稀釋EPS為-0.48美元。
儘管短期因缺料問題,EVgo目前股價為掛牌後低點,仍看好充電樁產業前景,建議逢低買進
儘管EVgo短期因缺料問題,營運略有波折,預估EVgo 2023年毛利及營業利益虧損加大,獲利能力尚無法改善,目前股價在掛牌後低點。然而CMoney研究團隊長期看好: 1)在《基礎建設法案》、《降低通膨法案》助攻下,有利於充電站建置;2)除了特斯拉,其他各大車廠如通用汽車、福特隨供應鏈問題緩解,產能逐漸開出,電動車銷售趨勢長期看好;3)直流充電樁對於車隊、共享業者、耗電量較大的車種極具吸引力,又EVgo選擇以自建充電樁模式拓展營運,有利與前述業者合作,且公司預計明年供應鏈問題能夠逐步趨緩,故預計EVgo 22Q3營收年增88.8%達9,287萬美元,並給予逢低買進之評等,以5倍股價營收比計算,目標價6.7美元。
資料來源: EVgo、CMoney預估
註: 因Evgo 2021年7月才正式掛牌上市,21Q2前資料恐有缺漏
延伸閱讀:
【美股研究報告】EVgo 專攻 DC 充電樁,潛在漲幅挑戰下一個特斯拉
【美股研究報告】EVgo22Q2營收表現創新高,營收繼續「充、衝、衝」? 獲利也能跟著「充」?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訢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